2025年10月28日,国际旅游文化学院特邀贵州一村百坊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与共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金英女士,在5102教室主讲《从“文”到“化”的产业之路——寻文·解码·活化三部曲》专题讲座。产品设计(2023级、2024级)、文化产业管理(2023级、2024级)四个本科班学生,以及职业技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中,金英老师结合其十八载品牌策划与运营积淀,系统阐释了文化资源从“被发现”到“被转化”的完整路径。她以“寻文—解码—活化”为逻辑主线,通过剖析“龙井村”、“花小莓”、“青岩古镇状元街”等典型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从田野调查中提炼文化基因,并将其转化为具备市场认同感的品牌内容与创新业态。她强调,“文化绝非静止的遗产,而是可流动、可感知、可共创的活态资源”,并鼓励同学们在非遗研究与实践中,着力提升“从文到化”的转化能力。

在互动交流阶段,同学们围绕“非遗品牌的破圈策略”、“传统工艺如何融入现代消费场景”、“文化IP可持续运营机制”等核心问题踊跃发言。金英老师援引“草莓节”、“黄桃直播带货”及“状元游局”等代表性实战项目,针对性地回应了每个提问,并进行了深入剖析。她特别指出,非遗在当代的存续与发展,其核心活力不仅依赖于保护传承,更在于能否有效融入日常、唤起共情体验并创造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整场讲座凭借其丰富内容、生动案例和热烈互动,赢得了现场持续不断的掌声。
本次讲座是学院推动‘课堂+产业’融合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拓展了学生对非遗产业化路径的认知,并增强了其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与经济价值的系统性思维。讲座后,同学们积极与金英老师交流,展现出对非遗品牌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实践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学院持续推动“课堂+田野+产业”三维融合教学模式,通过引入业界专家资源,系统提升学生跨界整合能力与产业视野。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政府、文化企业的合作,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持续培育兼具文化使命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非遗人才。
【责任编辑】一审(校):马 静 赵 敏; 二审(校):何胜仁; 三审(校):吴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