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文本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术动态 >> 正文

2025年移动课堂第十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研究生赴丹寨开展实践调研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年10月22日 14:24  【点击】[]

10月20日,为深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解,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响应贵州省围绕“多彩贵州”品牌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导向。立足贵州非遗特色小镇以及传统手艺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实践路径,由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研究生导师李隆虎副教授、马静副教授、许钢伟副教授带队,组织2024级、2025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生前往黔东南州丹寨县开展移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上午,师生一行首先抵达丹寨万达非遗小镇。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同学们系统考察了小镇的整体规划、业态布局与非遗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模式,重点关注非遗工坊、展示中心与文创商店中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路径。集中讲解后,同学们展开了自由观察与沉浸式体验,有的驻足记录银饰、刺绣、古法造纸等非遗产品的展示细节,有的与驻场传承人交流技艺传承现状,还有的深入分析不同非遗品牌的视觉系统与营销策略。通过实地走访与自主探究,大家对非遗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策略与创新表达形成了更为立体、多元的认识。

下午,队伍前往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参访。公司创始人宁曼丽女士全程陪同,师生们细致观察了其门店的经营模式与商品陈列方式,重点分析了各类蜡染产品中苗族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并注意到现代设计元素与消费场景在传统蜡染中的巧妙融入。随后,公司特邀设计师为师生开展专场讲解,系统阐释了古老纹样背后的民族记忆与象征体系,以及其在当代服饰、家居等产品中的设计转化理念。在蜡染工坊,同学们近距离观摩画孃们的绘制过程,感受其专注从容的工作状态,并就图案传承、工艺创新与职业发展等话题与她们展开了亲切而深入的交流。

此次移动课堂活动,将非遗理论的课堂讲授延伸至活态传承的真实场域。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非遗保护、创意开发与品牌建设等关键议题的理解,更在观察、交流与反思中,切身感受到传统工艺在现代市场中的潜力与挑战。大家纷纷表示,这种“行走的课堂”有效打破了知识的边界,让抽象理论在具体案例中变得可知可感,激发了自身对非遗学专业价值与个人责任的再思考。

 

田野调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丹寨之行,通过集考察、交流、研讨于一体的沉浸式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对非遗生态的整体认知,锻炼了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学院将继续拓展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创新移动课堂形式,为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非遗人才提供持续支持。

 【责任编辑】一审(校):郭 鑫; 二审(校):何胜仁; 三审(校):孙小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