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文本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院胡馨月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理论文章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年03月03日 14:19  【点击】[]

2025年1月27日,我院文化产业管理系胡馨月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学版发表理论文章《从春节看“世代相传”的文化时间》,同时2月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发布。文章认为春节凝聚了中国古典文明的时空哲学和时令政治、传统家庭情感和社会组织伦理,并成为集体意识的承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遗的定义均强调“世代相传”,在经验层面是非遗的历史发展和谱系传承,从本质而言是其“时间性”特征。春节作为中国传统“世代相传”的文化时间,在空间上有着丰富的地域性样态,在中华文明母题的跨区域一致性中构筑了文化认同的根本特质。

   所有文化都被认为是一个包含各种符号体系的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其中的重要构成。不同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呈现了“文化多样性”和“范畴的多样性”,而所有的时间体系有一个共同特点:源于社会需求产生,并因社会需求永存。诚然,周期性的节庆属于社会共同的时间参照系统,但春节的意义已然超越了标定时间节点。春节主体性的文化实践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通过春节,看到中华古典文明时空制度构建形成的观念与信仰,以及人的活动所在年度周期位置的支配性象征符号,也看到自然时间节奏、国家时间节奏、社会时间节奏、个体时间节奏在怎样广袤的地域范围和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形成社会和文化合一的组织原则。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时间的维度进一步并接了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代、象征与实践,也使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形塑动力与基本结构被不断重新认识,成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典范。

 


【责任编辑】一审(校):胡馨月; 二审(校):何胜仁; 三审(校):孙小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