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小七孔,天眼西江万山汞,百里杜鹃丹霞红,苗家侗寨贵州龙……
多彩贵州在抖音平台上“抖”成了“网红省份”,旅游实现井喷式发展。这一切被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殷红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贵州这几年旅游发展确实可以用‘井喷式’形容,但也代表我们现在的发展是以速度为主,今后我们要从高速度变成高质量。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以全域旅游来进行引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殷红梅认为,作为贵州旅游实践总结出的“全域旅游”,就是要通过多方面、多资源的互利共补,把服务能力、服务体系构建起来,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谈到贵州的旅游,如今每逢黄金周节假日,用“人山人海”四个字来形容并不为过。景区的过度爆棚,让不少人产生担忧,面对这一困境,殷红梅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通过大数据计算旅游景区的承载容量,通过预判和预测来进行合理调配,避免景区游客过度情况发生。”这些数据并非凭空而来。“例如索道的运转速度、景区的运行时间、满负荷的运营成本、观景台的容纳人数等,成为了核算的依据,让旅游体验保质,对生态环境理性保护。”
自2016年起,贵州旅游资源大普查登记旅游资源82679处。当时,尚未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单体占资源总数的六成,优良资源占资源总数的达到9.2%。贵州旅游后备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后劲十足。
在推进旅游资源转化成产品的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中间环节难题构成了殷红梅此次两会议案的关注点:旅游资源如何成为资产化?
“想寻求社会资本进入,帮助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有效融资,离不开旅游资源的资产化评估;游客的破坏行为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目前难以根据评估而进行索赔;想对景区资源进行上市,同样存在难以评估的难题。”殷红梅认为,发展过程中市场是主体,需要多种经营共同,把资源资产核算清楚,构建交易中心,使得“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将主动发展变为“理性保护”。
因此,“科学化研究”“管理体系创新”“科学监督制度”,三个关键词组成了殷红梅此次两会的上会建议,也让她坚信这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途径之一。
“如果用一个颜色说贵州,就是绿。”面对贵州旅游迅猛的发展势头,履职第二年的殷红梅深切地感受到,“这个绿色就代表着生机、蓬勃,代表着我们旅游产业一路绿灯走向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