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作为一种跨越地理与文化界限的活动,既是人们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又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今日之中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超过10%。今年一季度,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0%,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作用明显。
文旅发展步入快车道,旅游教育作为培养旅游人才、传播旅游知识的重要手段,又该如何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培养出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专业人才?近日,一场聚集了全国众多高校旅游学院院长、系主任及专业负责人的联席会在贵州召开。
此次联席会由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国家虚拟教研室·全国高校旅游院校联盟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承办,共有来自全国130余所高校近300名院长、系主任及专业负责人参会。
马勇 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国家虚拟教研室主任、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 副主任:“目前将近有38所本科和硕士博士院校,将近有30万大学生从事旅游学习。 这个会一个是沟通的作用,利用这个平台,跨学校跨专业跨时空的交流,能够实现共融共创,共同的价值提升。 第二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共同交流旅游人才培养的经验,推进这个旅游产学研融合发展,也赋能地方文旅的发展。”
刘军 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国家虚拟教研室秘书长:“ 当时在设计议题的时候,主要是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个落实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二个主要是针对目前旅游教育。我们的全国旅游院校目前开办旅游类专业的大概有500多所,这个里面90%以上的院校是双非院校,这一批院校他们怎么去发展?所以我们也会围绕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和建设问题,大家来一起交换有益的一些做法。”
吴佳妮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院长:“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我们把旅游产业化作为地方战略来提,那产业要发展,人才很关键。因为学校是不能闭门造车的,特别是我们这种跟产业结合的非常紧密的院校,我们一定要紧跟旅游产业发展的这个步伐。”
今年以来,“黄小西吃晚饭”贵州旅游IP持续升温,相关重点景区不断推出新业态新体验,如何让旅游教育与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践相结合,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关注点。
李文勇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省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秘书长:“我觉得最具有吸引力的、最迎合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就是我们的大数据,而大数据实际上天然具有跨时空、跨地界的特征。那么怎么样去依托既有的优势,提升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 第二个就是跨界融合,因为现在旅游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不管是从投资的主体上,还是从产品和业态、供求端的体验来说,它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原来的景区景点范畴,它的企业的形态也不仅仅是旅行社这个形态了,跨界融合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我们的同学在学校就必须要意识到跨界融合,突破我们现有专业的瓶颈,有一个更加广阔、交叉融合的视野,及对于这种思维的这个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
徐仕强 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副院长:“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那么我们要把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
邓爱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 院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我们贵州要吸引国际的学生到贵州来读书,我们贵州的学生也可以走出贵州,到知名的大学去求学。我们的大学要请国际的一流老师来我们的大学来当老师,我们的老师也要走出我们贵州,到一流大学去。”
沈世伟 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国家虚拟教研室中外合作办学委员会副主任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执行院长:“把贵州做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一定要培养一批能够联通世界,懂得世界并让世界懂得贵州的人才。通过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是贵州进一步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要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旅游产业,那就应该有世界级的配套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编辑:周情 责编:李燕 编审:鞠飞